秦筝非遗简介
筝,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因其发源于秦地,故史称“秦筝”,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李斯《谏逐客书》(公元前237年)中“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看出,筝在那个时期已在秦地广为流传。
“秦筝”在两千多年的衍变中,由于种种原因在秦地由盛而衰,尤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濒于绝响。周延甲先生正是有感于此,在1960年提出“秦筝归秦”,由此开启“秦筝”的恢复、传承与振兴。先生于1958年改编陕北民歌《绣金匾》,同年秋,创作《迷胡调》(秋夜筝)。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周延甲先生提交由他编订的《古筝迷胡曲集》,其中的17首作品被选为全国高等音乐院校选修曲目。新中国古筝教育家事业奠基人曹正教授高度评价道:“是延甲首先把陕北民歌《绣金匾》、迷胡曲牌为素材改编成具有秦筝风格的筝曲。这种成就一经公布于世,便受到陕西地区广大群众的热列欢迎,为时未久,便流行于全国,使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艳,大放异彩的。
2015年,在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秦筝”非遗工作顺利展开。2017年2月“秦筝”获得了陕西省文化厅颁发的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延甲教授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
1984年11月创办的"陕西秦筝艺苑",是“以崇尚仁智,普及秦筝艺术教育,弘扬三秦音乐文化为宗旨的" 培训机构。在普及古筝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他们不遗余力地在"秦筝艺苑"这块园地辛勤耕耘,教筝育人。
周延甲先生简介
周延甲(1934.6—2019.8)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著名秦筝教育家、演奏家、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杂 志主编。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
1953 年考入西北音乐专科学校,1956 年赴沈阳音乐学院跟随曹正教授习筝,1957 年回到学校任教。
名家讲座
周望、周展教授讲座现场
2023年12月16日上午,名家讲座在西安丝路艺术剧院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以“传统夹弹技法与陕西筝派音乐韵味”为题,讲述了古筝传统夹弹技法、陕西筝派的音乐及演奏特点等;周望教授现场指导曲目《秦桑曲》、《姜女泪》、《凄凉曲》。浙江音乐学院周展教授现场指导曲目《秦土情》。
音乐会精彩时刻
2023年12月16日晚,由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主办,陕西秦筝艺苑承办的“秦声多风情——秦筝非遗六周年音乐会”在西安丝路艺术剧院如期举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研究员王英睿、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周煜国、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邓萌、西安市艺术学校主任陈化鹏等领导出席了本场音乐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研究员王英睿致辞
音乐会曲目汇集了周延甲先生的创作作品《百花引》、《姜女泪》、《倾杯情》、《秋夜筝》、《凄凉曲》、《秦桑曲》,编曲、改编作品《道情》、《绣金匾》,以及著名作曲家周煜国的创作作品《云裳诉》、曲云教授创作作品《香山射鼓》、浙江音乐学院周展教授创作的《望云赋》、焦金海改编、常晓东编配的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特邀原陕西省秦筝学会副会长、陕西秦筝艺苑校长何秀琴;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望;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教授硕士生导师樊艺凤;新加坡秦筝学会会长、新加坡华乐总理事尹群;古筝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张晓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秦筝学会会长薛莲;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周展;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师、中国新十大古筝演奏家程皓如;西安市秦筝学会会长、国家二级演奏员周胜;陕西省歌舞剧院二级演奏员黄金;青年古筝演奏家、秦筝第三代传人周本立;浙江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学生、翡翠筝团成员、秦筝第三代传人周思含等共同登台演绎。
音乐会由周望、周展、周本立带领陕西秦筝艺苑乐团合奏《百花引》拉开帷幕,此曲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蜂蝶飞舞、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图画,喻示了人们欢快、幸福、文明、惬意的新生活,乐曲取材于流行西北地区的"迷胡”音乐,通过不同色彩的两种调性对比,音乐欢快而秀美,怡然而自得。此曲普获陕西电台《古城春歌》(1988年)演奏奖。
陕西秦筝艺苑少儿乐团演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乐曲分为三段:①音乐从辽阔悠扬的散板引子开始,逐渐转入富有高原牧歌式的优美旋律,高昂的音调具有独特的陕西地方特色,这种特色是与地方文化习俗脱不了干系的,犹如婉转悠扬的牧笛在空旷的高原上空荡漾,描绘出一幅迷人的高原风光;②音乐变的欢快热烈,表达了人们对漫山红透的山丹丹花的赞美和对乡土风俗的炽热恋情;③音乐回到第一部分的旋律音型,在热情、宽阔的尾句中结束,表现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黄金老师演奏《香山射鼓》引子部分描绘的是苍翠的群山、高耸的庙宇、飘渺的云彩,以及庙里传出的钟声、磬声、鼓声在群山之间来回激荡的空明,渺远之境,慢板中作者运用了西安鼓乐中的曲牌“柳青娘”的音乐素材,表现人们祈雨时悲凉,压抑的心境。通过一个刮奏的桥接,乐曲进入第二段,满山弥漫着的雾霭和香烟,与环山的云彩连成一片,再加上漫山人们拜佛、祈祷所形成的轰鸣声,整个山体便笼罩在一种混宏、浩渺的意境中。第四乐段,作者运用西安鼓乐古谱中的一种锣鼓点来表现斗乐达到狂欢的场景,并在结尾处采用了唐代音乐的一种终止式:“珠联干拍碎,刀截一声终”。
周思含演奏《望云赋》“抬头望云,低头思亲”。乐曲为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而作。乐曲运用《秦桑曲》、《百花引》的乐思,通过引子、慢板、小快板、广板等几个部分抒发了对亲人的缅怀及思念之情。
周本立演奏的《姜女泪》又名《长城调》,乐曲初稿完成于1960年,终稿完成于1980年。是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根据陕西迷胡音乐中《慢长城》,《快长城》、《长城过门》等曲牌连缀,创作改编而成,由唐·张祜《听筝》诗,"十指纤纤玉筍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可见,在一千多年前筝调已有《哭长城》。乐曲将"繁音激楚,热耳酸心,情真意切,细腻委婉"的陕西音乐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曲为中国音乐金钟奖指定参赛作品。
程皓如老师演奏《云裳诉》此曲是周煜国在2002年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乐曲是在其早年创作的古筝曲《乡韵》旋律基础之上改编扩展而成,加以钢琴协奏,赋予了作品全新的意义。该曲以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曲名取自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描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流传百世的爱情故事,在从文化底蕴、旋律发展和技巧性上,都有着较强的艺术性,深入人心,将传统秦筝筝曲的古朴和现代筝曲的旋律性谐和的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西安音乐学院“凤鸣·云裳”筝乐组合演奏的《倾杯情》曲取材西安鼓乐《倾杯乐》,意在描给"人逢知己,干载一时,感念情深,倾怀痛饮"的场景。用传统A调定弦,实为 D商调。曲中大量运用了八度快速弹奏和大指按弦,充分发挥了秦筝按滑的技法特点。
薛莲老师演奏的《秋夜筝》,此曲创作于1958年深秋,用13弦筝首弹秦声,宛有“秦筝声最苦”的意味,故名“秋夜筝”。又因模仿迷胡音乐的韵律而作,曲调委婉,旋律优美,陶醉于人迷迷糊糊,故亦名“迷胡调”。
樊艺凤老师演奏的《凄凉曲》,为陕西迷胡音乐筝曲,又叫《老五更》。曲调委婉哀怨,悲苦深沉。正如古诗的描述:“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重情"。乐曲在技法上运用大指加撮密摇,以及左手大指与食中名指交替按滑颤揉,充分展示出了“陕西秦筝多撮弦"这一特有技法。
周望老师演奏的《道情》,此曲根据迷胡音乐中的《说道情》、《哭道情》、《亮板道情》等曲牌连缀改编而成,“道家唱情”,以情感人。通过旋律在音区上的变化和延伸,以及多处使用的八度按滑和商音上小三度按颤,仿佛哭诉衷肠,溢表淋漓尽致,声腔与间奏相应,主体一气呵成。首尾密摇的自由散板是无限深情的呼唤。
由何秀琴老师、周望老师、周胜老师带领陕西秦筝艺苑乐团演奏的《绣金匾》,此曲系周延甲先生于1958年根据同名陕北民歌改编的筝曲。乐曲旋律抒情优美,音调亲切感人。由C商调改用G微调演奏,既体现了秦声微升fa、微降si的音律特点,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秦声二变之音的妙用和对传统技法的继承。
音乐会以周望、 尹群、 樊艺凤、 张晓红、 周展、周胜、 周本立、周思含众位老师演奏的《秦桑曲》结尾,此曲系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创作于1979年,是秦筝陕西流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运用陕西地方的碗碗腔音乐为素材,取意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中的诗意,表现出思念亲人的激切之情。乐曲曾荣获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器乐大赛作品一等奖。
感谢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对于这次非遗活动的大力支持!
感谢西安朱雀乐器有限公司的支持!
感谢各位筝家、全体演职人员和幕后工作者对这次活动的辛苦付出!
祝愿我们秦筝艺术繁荣发展!